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鉴古知今、过去学史明智 。何让中国历史研究院内的未中中国考古博物馆 ,是国历国家级考古专业博物馆,以院藏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主体,史研展区7000多平方米,究院展品6000多件。寻找
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内的答案中国考古博物馆,三层正在展出的过去是中国历史研究院部分馆藏珍贵古籍和文献档案。
这六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何让是未中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的诗文集 ,刊刻于1265年 ,国历距今已有将近760年的史研历史 ,向今天的究院人们静静讲述他的理学思想和政治观点 。这部《阳明先生文录》,寻找是明万历二十一年的刻本 ,距今也有430年,记载着王阳明先生不仅影响中国,也远传海外的“知行合一”等思想。这幅《山海舆地全图》,则是400多年前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 。
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负责人 袁立泽 :这幅图是16世纪末,西方第一批来华传教士利玛窦主持绘制的。把西方当时先进的制图技术带到了中国,同时他有意识地吸收了中国的制图经验和理念。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七大洲四大洋,在图中应该说已经标示出了六大洲和三大洋,就是亚洲的亚细亚。它的左边是欧洲的欧罗巴,南面就是今天的非洲叫利未亚,改变了以往以欧洲为中心的绘图方式。它是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结晶和有力可见证。
从经 、史 、子 、集 ,到方志、家谱等各大部类 ,中国历史研究院馆藏古籍善本达到4600多种共52000多册 ,体量大、珍品多 、专业性强 ,部分重要典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负责人 袁立泽: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的文献收藏已经达到了近200万册的规模 ,其中50多万(册)都是古籍文献 。我们这个展览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道路 ,既是走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
一批重大史学研究项目取得初步成果
中国历史研究院承担着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 ,制定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计划,组织实施国家史学重大学术项目等职责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工作成果展去看看 。
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工作成果展,精选了包括中国史 、世界史、考古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100多项优秀学术成果。
这是《清代国家统一史》。不久前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的首批重大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清代国家统一史》就是其中之一。全书两册共110万字 ,在充分吸收清史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 ,从时间、空间 、制度等不同维度 ,系统分析了清代继承 “大一统”思想 ,实现国家统一,巩固和维护统一的历程,并用丰厚的史料实证了清代时期中国对新疆 、西藏 、台湾等边疆进行治理的史实 。
《清代国家统一史》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 邢广程:例如你看这个就能看出来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五月间,《圣谕广训》它讲了 ,“选年少识字,汉属三十九族十人,藏番十人 ,廓尔喀四人” 。这就是一个很小的学校 ,就有多民族地在一起学习,这个就是典型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 ,形成了交往交流交融 ,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对我们更好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更好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都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学理支撑。
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以来,主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参与考古中国项目 ,首批5个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多已经完成 。2020年组织实施的《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被列入“十四五”发展计划国家级重大学术工程。同年8月,《中华民族史》也被纳入纂修工程,一体推进。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李国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的重大时代命题 。那么通过中华民族史的研究 ,我们了解和知晓何以中国,何以中华民族,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使我们在历史的追问当中,在历史的记忆当中,进一步激发做中国人的志气 、骨气、底气。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大势,更好地开创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
《(新编)中国通史》共37卷 ,由来自全国18个科研机构共400多位史学者参与 。成果展展出的 ,就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的30多本阶段性初稿。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李国强:那么距离今天我们前一部通史已经过去20多年,在20多年的时间里边 ,有大量新的考古资料